在宝儿‘咿咿呀呀’气息练习的声音中,梁冬坐在一边琢磨应该选择什么歌曲跟宝儿一起合唱。

宝儿不是陈梦,无论他怎么强调陈梦的重要性,依旧不能掩盖陈梦在合唱中只是点缀的事实,最多算是一些调味品,连配菜都算不上。

陈梦参与进去,可以为歌曲增加一些魅力。就算将陈梦的声音去除,《旅行》依旧是一首完整歌曲,她在歌曲中的比重不大。

宝儿不同,他不可能让小家伙只担当一丝调味品,就算他愿意,小家伙也肯定不愿意。到时候小家伙一顿撒娇,他还要投降。

同样,她也不能让宝儿担当主唱。宝儿心态不稳,万一在比赛现场出现意外,他还有可能挽救。在他心中,宝儿是重要伴唱,有一定歌词,却不占据主要因素。

想要让宝儿担当主要演唱者,他能选择的种类也只剩下一个,就是儿歌。除了儿歌之外,都没有宝儿可以发挥的余地。

不管是流行,民谣,摇滚,古风等等所有区分,主唱都是成年人,就算少部分主唱利用童音进行点缀,在歌曲中的比重也不大,只有儿歌,童音才是主体。

想到儿歌,梁冬多少有点头疼。儿歌的好处显而易见,首先就是简单,对演唱者的要求基本为零。只需要很短时间学习,宝儿就能掌握歌曲,最起码能够独自演唱。

他之所以头疼,也是因为儿歌太简单。结构简单,歌曲长度可想而知。几乎所有的儿歌都不会超过两分钟,大部分儿歌更是只有一分钟。

儿歌演唱者是小孩子,歌曲太长,小孩子确实很难记住。创作者会追求朗朗上口,简单易懂。

演唱时间短,放在小孩子身上没有大问题,放在梁冬身上就会造成不小的问题。他需要带着宝儿参加比赛,总不能在比赛中演唱两分钟就退场,就算观众愿意,他也过不了自己这一关。

时长是一个问题,另外一个问题是他暂时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类型的儿歌。

在普通人眼中,儿歌就是儿歌,哪还有什么类型。实际上呢?儿歌也分成许多种类,有动物儿歌,好习惯儿歌,游戏儿歌,自然儿歌,教育儿歌,催眠儿歌等等十几个种类,每一个种类的儿歌全都不同。

顾名思义,动物儿歌基本上以动物为名,比如说《小白兔》《小乌龟》《小燕子》等等。

好习惯儿歌也有《做早操》《刷牙歌》《保护眼睛》等等,基本上每一种儿歌对孩子都有特殊的意义,如果不研究的话,成年人还真区分不出那么多儿歌。

反正在大人眼里,儿童演唱的歌曲就是儿歌,目的是为了给小孩子启蒙教育,实际上呢,每一种儿歌的意义确实不尽相同。

除了启蒙儿歌之外,还有认知性儿歌,最经典的代表则是《两只老虎》。在成年人眼中,《两只老虎》只是一首儿歌,节奏欢快,没有其他意义。实际上还真不是如此,《两只老虎》是用来减少孩子对猛兽的恐惧。

有科学家研究表明,孩子在3到6岁将会度过一个特殊的阶段——‘恐怖敏感阶段’。在这个阶段之中,孩子会敏感,恐惧身边的一切。这个时候,除了父母的引导之外,则需要孩子自己对外界的认识。

孩子如何认识外界?通过父母教导,也通过歌曲认识外界。没有小孩子不害怕猛兽,他们担心自己会被猛兽吃掉,这些猛兽可以称之为‘老虎’。

让他们以歌曲的形式演唱出老虎,会减弱他们对猛兽的恐惧。就像两只老虎的歌词:“一只没有耳朵,一只没有尾巴,真奇怪,真奇怪。”

歌曲就是通过描述的方式,减轻孩子对野兽的恐惧。除了两只老虎之外,其他儿歌也有类似的作用。